MBA:精英教育?职业教育?-----MBA中心副主任丁斌专访

发布时间:2006-09-20浏览次数:19142

MBA:精英教育?职业教育?
中国MBA教育从1991年开始试点,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近日,全国MBA春季考试的报名即将启动。统计数据显示,自MBA报考以来,已有307372人报名参加考试。有人将MBA看作高高在上的精英教育,也有人认为MBA只不过是培养“专长”的职业教育。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MBA价值从盲目崇拜到疑惑反思。中科大MBA中心副主任丁斌认为,对MBA教育的认识应该回归理性。
记者:你怎么看MBA的“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
丁斌:中国人讲究“经商有道”,而MBA学的也正是这种道。何谓“道”?第一个层次是“方法”。中国企业家在这方面不输于、甚至强于外国企业家。第二个层次是经营的理论和理念。这方面中国企业家就比别人差了。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一些目光远大的企业家又重新回到校园,参加MBA课程培训。这批已经事业小有成就的人士来到MBA课堂,他们的目标是“成为商界领袖”。
另有一批年轻人,为了自己能在将来的商海冲浪中抢得先手,也青睐MBA这一高回报的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还有一部分人为了获得比以前更好的工作,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工作”而选择MBA,MBA学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他们从追求高薪到谋取职业的价值转变,使得MBA具有了从事工商领域工作的职业教育意义,并不仅仅是“精英教育”了。
记者:你认为MBA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丁斌:在新经济下,MBA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化、本土化和网络化越来越成为MBA教育的主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掌握各种国际性管理知识的MBA毕业生将大受欢迎。中科大MBA中心也在实施着国际化工程,目前已聘请了近20名外籍教师在中心讲课。国际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相反要求更加彰显个性。就管理而言,越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就越能够被世界所关注乃至接受。为此,中科大MBA中心十分重视本土案例的开发,传授本土企业经营管理之道。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过去那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通过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将会得到普遍发展。
记者: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科大MBA的特色吗?
丁斌:中科大为MBA实施“三三战略发展规划”,即“三大要素,三大工程,三大成果”?D?D优秀的教师队伍、优秀的学员和优秀的教材构成了“三大要素”;举办十门精品课程、召开MBA百场报告会、建设千个精品案例库,构成了“三大工程”;优秀的生源、杰出的校友和卓越的MBA品牌,是“三大成果”。藉此形成了中科大MBA教育的鲜明特色:抓住三个环节,注重三类学分,培养三种能力。“三个环节”就是入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校友联合会工作。相应地,“三类学分”就是参加入学教育所获得的“第一学分”、日常研修所获得的“课程学分”,以及参加实习和校友联合会活动所获得的“实践学分”。“三种能力”就是学习的能力、立世的能力和运用的能力。
 
 
 
 
 
MBA报考年轻化
 
MBA,全称工商管理硕士,是近百年来风靡全球的热门实用学科。1991年起,中国9所高校开始正式招收MBA新生,因其神圣的欧美背景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引起了中国以中型企业老板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层以及高校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向往,连篇累牍的新闻炒作更是将MBA罩上神秘的面纱。但是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MBA报考近年来呈现两大特点:报考人数渐渐下降,年轻考生越来越多。
据介绍,我国MBA教育是于1991年从国外引进的。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MBA教育迅速蹿红全国,但近年来该项教育开始出现降温现象。以武大为例,1998年到2003年是报考人数快速增长期,2003年达到顶峰,有1400多人报考,年增幅最高达30%左右。而2003年后,报考人数持续下降,最低的一年只有900多人。而往年生源年龄平均在33岁左右,近年来均为30岁左右,今年可能在27岁左右。
专家指出,MBA降温就明考生报考更加理性,不再像过去盲目追捧新潮文凭。同时,现在专业硕士种业的增多对MBA进行了分流,MPA、MPH、EMBA、工程硕士等各种专业学位相继出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和兴趣专长来选择;最后,职业竞争的加剧使考生更多关注能力而非学位本身。
(安徽商报2006年9月20日 记者:胡霈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