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1606班移动课堂走进富光

发布时间:2017-05-31浏览次数:1406

    “鹊渚逢人报好音, 龙舒君长挟青琴”。汤显祖这句诗所描述的地方,就是如今的肥西三河镇。三河有许多城市名片,米饺、土菜、古建筑……最瞩目的一张当属“富光实业”了。随着大巴在公路上疾驰,中国科大MBA1606的同学们在朱宁老师的带领下奔向位于三河的安徽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人力资源移动课堂之旅。

 

总助张伟女士向师生们介绍厂区概况


    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富光,迄今已逾而立。从最初只有一台6000元机器的三河塑料配件厂,成长为今天拥有四大事业部,一个全资子公司,多品类水杯的富光实业股份公司,见证这一路艰辛的不只是董事长吴秀杰先生,更是一代代默默付出的富光人。想必大家都用过富光的产品,可那些杯子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同学们一路讨论个不停。富光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总监张伟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简单寒暄和温馨提醒之后,张总便带着我们进入生产车间一探究竟。

 

玻璃杯制造第一步:切割高硼硅玻璃管


    首先参观的是玻璃杯生产线。进门后,我们仿佛踏入另一重世界。没有想象中各种翻滚的机械臂,也没有忙碌穿梭的机器人,一个个工位上,师傅们正熟练地对原材料---高硼硅玻璃进行加工。由于这种玻璃需要在600多度的高温下塑形,师傅们必需顶着面前袭来的滚滚热浪操作。一根根玻璃管在这些“匠人”的手中经历切割、收底等一系列加工后,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模样。

 

制作玻璃杯的杯底


    纯手工制造意味着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对这一支支玻璃杯来说,这里的每一支杯子都是匠人手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不锈钢事业部,了解保温杯的无尾抽真空技术,浏览了塑胶事业部,见识到摔不坏的多彩太空杯。

 

激光焊接不锈钢杯身

 

塑胶事业部生产线


    1606班的师生们用双脚丈量了富光的主要生产线,一路走来,像是读着一本厚重的典籍。在制造业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富光仍然凭借密集的劳动力闯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用三十三年的时间,跨过了外企百年的步伐。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百强企业……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富光人对企业愿景“百年富光”的不断追求。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激发一线工人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成为管理层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之后的分享交流会上,张总的绩效团队讲述了富光如何通过推行绩效指标体系,提升产量的故事。HR要更多地从经营的角度来实现自我价值,张总团队在推行绩效体系指标时,紧密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以经营指标为导向,为减少责任推诿,相关部门进行捆绑考核,通过个人和部门的绩效联动,强化组织管理。

    绩效考核推行之初,有没有遇到阻力呢?面对同学的疑问,张总的回答体现了HR工作的柔性:正向激励远远大于惩罚。这是一种导向,促使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果然,在绩效指标体系正式推行后的第二个月,产量就有了惊人的增长。这是一线生产者的奋斗成果,更是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体现。会后,同学们还就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张总进行深入的交流。

 

分享交流会


    下午的行程很快接近尾声,经过半天的参观学习,我们在感慨富光三十余载成长路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存在价值。富光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有效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了员工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大美三河,质朴富光。践行校训,人资理论和生产实践在这个“520”完美邂逅。

 

供稿:MBA1606班 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