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仲夏,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中国科大MBA1610班的移动课堂走进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在上海之巅,探访享誉全国的宝库1号,来一场科技与艺术的浪漫邂逅。上海中心在刷新了中国建筑高度的同时,宝库1号也刷新了无数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世界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面、世界保管箱数量最多的地下保管库,创新出一个“真正集建筑高度与文化深度于一体”的城市地标。本次移动课堂我们有幸求学问道于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宝库中国执行董事,太德励拓(中国)公关传播集团董事长,《FA财富堂》艺术杂志出品人朱旭东先生。
邂逅上海少女
上午九时许,同学们早早地汇集于上海中心的1楼大堂,在门厅外陈设了代表上海文化的大型标志性雕塑作品《上海少女》,她是已故著名画家、艺术家陈逸飞先生生前唯一创作的大型铜雕作品。同学们急于一睹少女的风采,却由于是周末不对外开放,待字闺中的“上海少女”恰似不愿接待热情的我们,我们只有隔着落地玻璃“窥视”她曼妙修长的身姿。
艺术赋能的商业模式
集合完毕,我们依依不舍地惜别《上海少女》,乘坐电梯来到了上海中心大厦的37层——宝库艺术中心,移动课堂在闻名中外的珐琅厅正式开启,这里铺设有世界最大景泰蓝地板,耗资近3000万,招集了134名传统匠人,使用了179万根掐丝、1379块珐琅,并且是纯手工打造而成,独具匠心,艺术价值登峰造极。老师和同学们踏在这般恢弘巨制的顶级艺术地板上,聆听朱先生的精彩主题演讲《艺术赋能》。
特约嘉宾朱旭东先生,在90年代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供电局工作,那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但朱先生在那里工作的3年左右的时间里,细心的观察发现:如果继续在那里工作下去,其人生的轨迹一眼就能看穿,他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于是毅然辞去这份非常有诱惑力的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
经过20余年的卓绝努力,朱先生如今已成为跨地产,文化,农业等多领域的实业家。据他对房地产市场研判和前瞻性分析,由于货币的超发,政府的严厉政策正打压着房地产的泡沫,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拐点位置。原有“买地+建楼+卖房”的经营模式,将转变为让开发商70年持有经营的模式,只租不售。这样盈利模式,运营压力大,那如何将资产运营服务最大化产生利益呢?他们思索认识到艺术作为文化的最高的形态,让艺术赋能于房产,即“房地产+艺术”的商业模式。
正如上海中心这座当前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楼,政府要将其打造成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地标,用艺术为这座地标赋能。宝库中国在上海中心37层打造的宝库艺术中心与上海观复博物馆这一具有艺术景观的文化空间,在126层打造世界上最高的音乐厅,在56层布局文化书店,位于38层的“一带一路”民族匠心博物馆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但朱总认为文化投入回报是非常漫长,甚至有可能会亏本,地标中的博物馆需要巨大的仓储成本,那如何将这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呢,他们之前一直在研究。他们考察了同样是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和伦敦,发现地标建筑都运营着第三方保管业务私人金库。
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保管库——宝库1号诞生了。位于上海中心地下5层,深达地下25米,中国第一个领先安防级别的第三方保管机构,采用与美国NASA同样的军用安防技术,配置了LENEL智能安防系统,安防系数甚至超过银行金库,是迄今世界除美国本土外唯一获得美国UL权威认证的保管机构。目前已有无数社会名流办理了私人保管业务。这样就形成了“博物馆+私人保管业务模型”,整个保管箱业务变成文化产业的源动力,通过保管箱业务滋养文化产业,反哺社会。
宝库中国也将陆续以此“房产+博物馆+保险箱”运营模型规模化地复制推广到100个高端社区。
建筑实体承载艺术,艺术支撑建筑的文化高度和底蕴。朱先生的精彩演讲颠覆了同学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所有想象,更为朱先生跨领域创新的创业布局所震撼。
中国科大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曹威麟教授给予宝库中国高度的赞誉,并代表中国科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向朱先生赠送了中国科大纪念礼品。
领略观复博物馆和最高的苏州园林风采
朱总分享“艺术赋能”之后,亲自带领我们到观复博物馆欣赏了新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内高品质的私人珍藏,藏品之多,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瞠目结舌。更叫人一绝的是在大楼的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间,打造了世界上最高的苏州园林,园内有亭台楼阁,姿态万千的太湖石假山,池水栏桥,可细数游鱼,自然生趣,不舍离去。正如朱总所说,来宝库之前无法想像这里的艺术造诣,离开此地之后也无法描述,只能亲自来体验艺术的风韵。
见证宝库1号的神秘
接着,在朱总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地下5层,最高的安防级别、也是期待以久的神秘的宝库1号。经过严密的安检后,我们进入了“密室”,面积之大,保险箱之多,并见识了高科技的安防技术,让人叹为观止,啧啧称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次移动课堂获益良多,收获颇丰,谨以此文记载所见所闻及所得,并非常感谢朱总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沉醉于艺术之旅,且对艺术赋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感谢主任龚老师,武老师,郭老师的全程支持,感谢班长周正如和副班贺信为同学们作出的贡献,把我们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MBA的移动课堂推上了新的高度。
(供稿:MBA1610班 郎正柏)